Manus作为智能体应用,标志着AI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从“电厂”到“电器”的阶段。
3.未来智能体的出现将帮助解决问题,提高效率,而大模型公司的竞争力将转向产品优化能力。
而关于哪家产品更好用,对话更丝滑,自己又是怎么用的,讨论热情一波比一波高。
都说,AI要改变世界。可和上几个改变世界的技术革命相比,比如互联网、电力,差距还是挺大。
有点奇怪。自从2023年初ChatGPT爆火,AI这个话题,已经吵了两年多了。
在Manus官宣发布之后,由于多方面限制,他们并没有在发布的同时,就全面开放使用,而是使用了邀请码制度,进行内测。
体验过后,我感觉,它确实有用。你交给它任务,它就能返回一个做好的PPT,一个编好的网页。简直就像一个专属秘书。
比如,做一份能交互的,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PPT;比如,分析孩子的成绩单,设计后续的学习计划和沟通话术;把几十张杂乱的发票整理成Excel,标注出异常消费,做出一个财务报告。
虽然因为各种原因,大家对Manus褒贬不一。有人说,怎么全是自媒体在吹?收钱了吧。也有人说,这不就是个套壳软件吗?根本没有自己自研的大模型,Manus背后的公司,也没什么实力。
但我倒是觉得,关于“Manus背后的公司有没有实力”,“有没有虚假营销”这个问题上,作为用户,咱们或许不用花那么多心思。
即便是从技术意义上来说,它确实是套壳,没有自己的底层大模型。但它套壳出来的产品,也确实有用啊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有点感觉了。当我们在讨论Manus“好不好用”的时候,其实已经不怎么关心,它背后的大模型,到底是哪家的了。
是的,你不妨回忆一下。虽然在公元前600年,人类就发现了电。但直到19世纪80年代,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后,电,才算真正地改变了世界。
虽然也有特斯拉和爱迪生的交流电直流电之争,但那对普通人来说,也非常遥远。人们也一直不知道电到底有什么用,买它的理由是什么——
这是因为,电的发现和传输,固然伟大,但要想让普通人感受到价值,必须要有电器。
比如,电灯,洗衣机、电视机、电饭煲。真正改变世界的,不是电,而是驾驭了电力的:
同样,AI的发展,或许也需要这样的过程。未来改变世界的,也大概率不是大模型本身,而是驾驭了智能的:
它不再局限,像之前AI助手那样,只能通过对话交互返回结果。它可以自主完成任务,直接返回给你成果文件。
虽然,还有很多不足。但这,毕竟只是个开始。新利体育注册Manus未必那么神奇,但它一定很重要。因为,它标志着AI,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大模型,就相当于输出电力的电厂。它们也在“发电”。只不过这个“电”叫做“智能”。
只不过,随着技术进步,成本也在快速下降——输出“100万个token”的价格,从10块钱,变成了5块钱,1块钱,甚至更低。
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看,那我们今天争论到底是ChatGPT更厉害,还是Claude更厉害,本质上,可能就是在聊这个电厂更好一点,还是那个电厂更好一点。聊DeepSeek厉害还是Manus厉害,可能就是在聊电厂和微波炉哪个厉害。
你做了一台微波炉,你赚微波炉的钱。但只要打开微波炉,就会用电。那我就赚电费。而消费者购买微波炉,考虑的,是它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它使用的是哪家电厂的电。
对于智能体产品来说,也是这样。我们可能会更多的,关注它能否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。至于智能体里,到底接入了哪家大模型,关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。但只要智能体调用了底层大模型的智能,他们就会赚到钱。就像电费。
未来的“智能”,也很可能会按度来卖。或许,每“百万Token”,就可以被看作是“一度智能”。
到时候,或许每个家庭都会像交电费一样,缴纳“智能费”。你可能会听到这么一句对话。老婆边看电视,边问老公:
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,本质上都是对能量利用效率的提升。能量和信息,就像商业世界的左脚和右脚,他们交替前进,推动了几次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。
第四次工业革命,左脚,叫做“数据”,已经缓缓踩下。数据,就是新一代煤炭,新一代石油。而驾驭这种能量的右脚,可能就叫做“人工智能”。它,正蓄势待发。
当行业的重点,从开发大模型转向具体场景时,创业者,就天然比大公司里被OKR、KPI牵引的聪明人,更容易尝试新点子。
Manus,就相当于将大模型的能力,包装成了一个产品。背后团队的核心竞争力,也不再是模型的底层算法,而是产品优化能力。
它们将以各种形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,提高效率。有些可能像Manus一样,有些可能比它更好,有些可能完全不同。